「唐三兩打酒鋪」完成近千萬元天使輪融資,社區與極致性價比的新碰撞
任彩茹 · 2025-03-14 14:17:25 來源:36氪 2451
散酒的記憶在消散,但有人看到了它不變的“剛需性”和“新解法”。
36氪獲悉,「唐三兩打酒鋪」近日宣布完成近千萬元天使輪融資,投資方為挑戰者創投。本輪資金將用于門店拓展、品牌宣發等。
2023年11月23日,唐三兩打酒鋪(以下簡稱“唐三兩”)在成都九眼橋附近開出首店,白酒、啤酒、果酒、米酒、黃酒、洋酒等品類一應俱全,酒罐上寫著“三兩好酒 天地糧心”。
扎進“打酒鋪”,這個離年輕人有些遙遠、甚至即將“消散”的業態,唐三兩希望回答兩個問題:一是怎么讓消費者用最低成本喝到一款好酒,二是怎么用最低成本開出一家店。
首店開業前,團隊的預期是“三個月后說不定單日能賣到1000塊”,這個數字意味著不錯的盈利能力。實際的結果出乎意料,第一天銷售額2000+,第二天7000+。
“這也是個好生意。”創始人&總經理李孟龍向36氪感嘆,“它不止是個好事情。”歷經過去一年的設備打磨、跑酒廠、選址標準細化以及運營探索,如今的唐三兩在全國陸續落地了超30家門店,已覆蓋成都、重慶、廣州等城市。
談話過程中,李孟龍向我們展示了唐三兩的一條后臺消費記錄——消費頻次最高的那位用戶,一個月購買34次。“懂酒的人更容易接受散酒,完全不懂的也容易接受,因為它好喝、便宜。”而唐三兩總的用戶盤里,男女比例約為53%和47%,18~30歲間的用戶目前占比最高。
這些數據也驗證了一個事實,即便各式各樣的包裝酒、名酒擺滿貨架,人們對于酒的“極致性價比”需求,至今都存在且未被滿足。近兩年,光瓶酒逐漸走紅便是例證,但它也不足以從根本上調整“酒廠——品牌——銷售公司——各級經銷商——終端”的復雜價值結構。
唐三兩的模式簡單可理解,去掉中間環節,從酒廠直連終端。挑戰則在于安全性、品質,以及更貼近真實需求場景的運營。
包括李孟龍在內,唐三兩的三位創始人均在酒水行業從業十余年,對酒廠、品牌、零售經銷等產業環節足夠熟悉,具備“親自下場”的能力與認知。
與此同時,這家初創品牌的活力又從諸多細節里流溢——“選酒會”讓客人給新品打分,0分的標準是“狗都不喝”;在圣誕、元旦這樣的熱鬧節日里獨自安靜、請客人喝酒,感嘆“我們的定位是日常、是拍vlog”;也會參考“MBTI”來大致判斷一個人是否適合打酒鋪生意等等。
一個古老的業態,會以什么樣的方式被重新煥活?
以下是36氪與唐三兩創始人&總經理李孟龍的對話:
01 酒本身的魅力是“剛需”,但它被忽略太久了
36氪:見到你之前,“散酒”這個名詞已經離我們太遠了,更像“年代劇”里的一個符號。
李孟龍:它的確在“消亡”。九十年代,散酒是絕大多數酒類用戶的選擇,因為品牌太少,醋、醬油等也都是散裝銷售。隨著時間變化,瓶裝酒選擇越來越豐富,大家從關注產品變成關注包裝、關注品牌、關注渠道。新一代年輕人已經沒有散酒的習慣,只有散酒的記憶。
36氪:年輕人不接受打酒的方式了,本質是因為什么?
李孟龍:一個大酒缸,掀開蒙布,直接就打。年輕人首先不接受這種方式,它看起來就不太放心。并不只是動作不安全,而是沒人說得清楚里面賣的到底是什么東西。
安全問題是關鍵中的關鍵。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去年上半年都在做一些基礎工作,比如設備、供應鏈,怎么把酒從安全的設備里打出來等等。
36氪:你們最初怎么看上了這個“問題重重”的生意?
李孟龍:我是酒水連鎖零售出身,發現有些問題是連鎖零售商沒辦法解決的。任何一家酒水連鎖公司的銷售額里,名白酒的占比都奇高。名白酒的用戶只有一小部分人,過去30年里,針對中國普通酒類用戶的產品、服務、場景、渠道變化是不大的,這是很大的需求空間,但仍沒有被看見。
36氪:對,朋友日常聚餐就是個很“痛”的場景,喝名酒有點“詭異”,如果有小眾、便宜又好喝的酒,大家反而會覺得驚喜。
李孟龍: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想在 100 塊以內選到、喝到一款放心的酒是有一定難度的,我自己能想到的可能都不超過5款,很多酒很難判斷是不是純糧固態發酵。
36氪:所以唐三兩瞄準的是高凈值用戶以外的大眾消費者?
李孟龍:高凈值用戶的好處是消費能力強,能推高單價和毛利。但對他們來說,酒水往往是商務社交工具,不是生活習慣。傳統酒類連鎖的客單價基本在六七百左右,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沒有哪個行業的零售渠道有這么高的客單。
酒本身的魅力是“剛需”。對真正的普通酒類用戶來說,酒是柴米油鹽一樣的東西,我們是真的想服務好這群人。商業邏輯上,他們也有更大的承載空間,而且需求穩定,消費能力其實非常強。更重要的一點是,行業內沒有巨頭。
36氪:但這部分需求一定是散酒來滿足嗎?光瓶酒、主打性價比的盒裝酒不夠嗎?
李孟龍:酒的產業鏈結構決定了散酒的優勢——不可能有任何包裝形式的酒比散酒更便宜。成本結構上,酒體成本占比并不高,真正高的是品牌、包裝、渠道。品牌公司把基酒變成品牌酒,賣給銷售公司,銷售公司賣給一級經銷商、再到二級經銷商、終端,最后是消費者。整個鏈路里,每一步都得有自己的利潤,哪怕是光瓶酒,也得留出很高的渠道費用空間。
第二,散酒的體驗是所有包裝酒都沒辦法比的。名白酒的用戶中大部分可能更傾向選擇的是品牌,但普通用戶的需求其實很簡單,就是找到自己喜歡味道的酒,這是回到了酒水最本質的需求里。
我們有很多用戶從唐三兩開始,用3分鐘就學會了怎么區分清香、濃香、醬香,10分鐘就知道怎么判斷大概年份,他們會覺得這東西太牛了、太好玩了。所以你問散酒一定有市場嗎?一年前我可能多少還有點猶豫,會擔心用戶會不會偏老,但現在市場和數據都在告訴我說“它一定有市場”。
02 它們是拍電影,我們是拍vlog
36氪:唐三兩的“打酒”有什么不一樣?
李孟龍:很多酒吧、小酒館可能經常會強調一句話,叫“最不重要的就是酒”,它更多賣的是社交體驗,這是另一種很重要的需求,但不是我們的能力。
對唐三兩來講,酒是“唯一重要的事情”,我們只關心我們的酒夠不夠好,不追求拍照好看、環境驚艷等等。我們店里燈光很亮,我希望顧客能看清桌面和地面都是干凈的,坐在這內心很平靜、有安全感,好好喝酒就行。我們的目的是希望它“不挑人”。
36氪:你們的場景是更日常、更溫情的。
李孟龍:這也會有個劣勢,就是圣誕節、元旦節之類大家出去過節了,我們的生意可能就沒那么好了。而在這種日子我們都會免費請老客人喝酒,反正也沒啥生意(笑)。你想,天天在樓下喝酒,都跨年了,肯定要選那種有樂隊、有氛圍的地方去玩。它們是拍電影,我們是拍vlog,彼此其實是沒有矛盾的。
36氪:所以我之前問你們的投資人,唐三兩是賣酒還是賣體驗,得到的答案是“賣酒”。
李孟龍:對,不是所有人都喜歡跟別人一起喝酒。社交對很多人而言可能會是壓力,所以我更希望把打酒鋪當成自己客廳的延伸,而不是一個獨立的場景,放輕松就最好了。
我們的用戶雖然不是為體驗買單,但體驗對我們來講卻依然是非常重要且長期的事情。酒是隨時在換的,門店的運營才是生存的充分條件,而“人情味”是門店運營的最高標準。
36氪:你們怎么塑造“人情味”?
李孟龍:方方面面。跟路過的人打個招呼、讓大家免費嘗酒,包括我們店里不會賣餐,因為周邊都是飯店、小餐館,顧客想吃什么就可以自己打包過來,如果沒帶吃的,我們會免費送他們一些花生、瓜子來下酒,也不會讓他們空口喝酒。
36氪:確實,很多酒館的花生、毛豆價格并不低。
李孟龍:但這些能賺多少錢呢?我們看待用戶價值,是站在三年、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線上,拉長時間去看單次消費金額太不重要了。甚至在唐三兩的門店喝酒可能是有上限的,89塊錢暢飲,顧客如果一開始沒想好喝多少,就一杯杯點,最后只要超過89,我們就會按暢飲給他算。在唐三兩喝酒完全不用有壓力。
36氪:89塊錢是什么概念?
李孟龍:在成都是一杯半精釀的價格,或者小酒館三瓶科羅娜、50ml的威士忌。但在唐三兩,89顧客可以喝得很滿足開心。
36氪:門店運營里,你有最關心的指標嗎?
李孟龍:我最關注的其實是復購率,它能驗證唐三兩在用戶心里的價值。我們不太去關注客單,因為有人買15的,有人買240的,這件事控制不了,強迫15塊的用戶買240的,那他就不是用戶了;我們也從來不做推薦,因為15塊的酒我們也能保證是純糧固態。這也是為什么唐三兩的價格覆蓋15~480,要滿足所有人的需求。
03 在“三兩選酒會”里產生爆款
36氪:回到“酒”這件唯一重要的事上,你們賣什么酒?
李孟龍:不同地方、不同店都是不一樣的,我們現在產品池大概有120款,有白酒、啤酒、梅子酒、洋酒、黃酒、米酒、山楂酒、葡萄酒,但一家店只能有40款。像有些社區北方人多,就會主賣38度、45度的低度白酒;有些社區周邊有很好的精釀環境,店里會有一些普通用戶接受度不高、反而在這里好賣的精釀產品。
36氪:怎么來得出這樣的偏好結論?
李孟龍:我們選品的第一步是驗酒廠的資質,第二步是產品的檢測報告,第三步是專家定價,第四步也是最重要的,是我們的選酒會。
每個店都會開“唐三兩選酒會”,假如下個月有15款新品,我們會邀請客人開品嘗,最終只有平均分4分以上的酒才能上。每個門店選出的酒不一樣,產品結構就都有區別,這也是社區的魅力——只用對周邊的客人負責就好。
36氪:給一款酒的打分標準是什么?
李孟龍:沒有任何專業標準,唯一標準就是客人的感受。0分是“狗都不喝”,5分是“老子馬上就要喝”,4分是“好喝,我會推薦給別人”,3分是“還不錯,我會偶爾喝”,2分是“誰愛喝誰喝,反正我不喝”。
有時候一場選酒會能選出三四款,而且爆款概率很高。像“青草仙人掌”就是我們自研的一款酒,聞起來有割草坪的清香,喝起來微甜、有氣泡感。因為低度酒需要有趣,我們會去自研,白酒很少自研。
36氪:哪些人可以來參加“三兩選酒會”?
李孟龍:隨機。剛開始邀請,沒人愿意來,后來人越來越多了就是隨機,我們會盡量避免重復。
36氪:選酒會一般多久一次?
李孟龍:春天會更頻繁,因為要準備夏天的酒,需要更豐富。冬天之前可能只會有1~2次烈酒的,烈酒玩法又很不同,是“盲品”。我們拿兩種同類型的名白酒及唐三兩的散酒,讓顧客來“連線”。
36氪:你自己有最喜歡的某款“好酒”嗎?
李孟龍:酒其實不太有絕對的好壞,就像“新世界”的紅酒一定不如“舊世界”的嗎?人本身對酒的喜好就跟吃菜一樣,是多元的,只單純通過價格來判斷價值我們認為是沒有意義的。即使是15塊錢的酒,只要是純糧固態的,都能算好是酒,100%純糧也是我們衡量品質的標準。顧客只需要挑選他自己喜歡的口感,他喜歡的對他來說其實就是好酒,其它的事情都交給唐三兩來做就好。
本文轉載自36氪,作者:任彩茹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