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業“智商稅”,是個偽命題?
Riri? · 2022-03-22 09:21:58 來源:紅餐網 5518
“智商稅”,大家逃不掉了。
近幾年,消費者多了一些食品和飲料的新選擇:食品飲料包裝上經常性出現一些“新名詞”:0糖、玻尿酸、膠原蛋白...但為了避免被“營銷套路”,或是被“降維打擊”,消費者對這些概念進行了熱烈討論。甚至一度這些“新名詞”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豆瓣小組“滾蛋吧,這個是智商稅!”,甚至聚集了一萬多人參與討論。在小紅書上搜索“智商稅”,有超過18萬篇“智商稅”相關的筆記。而在微博上,也有多個“智商稅”話題標簽的閱讀量破億,討論量破萬。不同的平臺上,都不乏對食品“智商稅”的討論。
豆瓣小組討論“智商稅”相關話題
圖片來源:豆瓣截圖
小紅書上有超過18萬篇“智商稅”相關筆記
圖片來源:小紅書截圖
我們發現往往被稱為“智商稅”的產品,在電商平臺銷量卻很高。既然有很多認同“智商稅”的存在,為什么仍然有人“不聽勸”,止不住買買買?
“智商稅”到底存在于哪里?如果說有一種0糖飲料叫“智商稅”,其實什么都可能是“智商稅”,誰也別想逃:褪黑素是“智商稅”,無糖食品是“智商稅”,有機食品也是“智商稅”……太多了,列舉不過來。我們發現,不管是消費者或是業內,對于“智商稅”都沒有統一的標準或共識。
“智商稅”是個偽命題嗎?
不管它是否是偽命題,拋開“智商稅”這個話題本身,我們更想看看,消費者的需求和動機是什么?被有的人稱為“智商稅”的產品滿足了什么需求。
01
如果逃不掉,那就享受“智商稅”吧
一位喜歡嘗試新事物的朋友表示:“智商稅太多了,根本就逃不掉”。我們也先來看看,一般在哪些情況下會遭遇“智商稅”。
1、產品溢價過高
我們之前討論過中國食品行業的“高端化”趨勢,除了產品價格低、和大牌產品效果類似的“平替”,市場上也出現了一大批“貴替”,作為平價同類產品的“升級”。“消費升級”是消費的大趨勢沒錯,但是如果定價高到脫離產品本身,或者遠消費者能支付的溢價,就容易引起“智商稅”爭議。
比如最近有博主稱體驗了一回“中式日作(omakase)”,客單價為人均兩三千人民幣,但只是“普通中餐”生搬硬套omakase形式。非常具有“沖擊力”的描述,引發了超過20萬網友的熱烈互動討論,有評論稱“這叫周瑜打黃蓋餐飲”,還有人自嘲說“因為定價過高,沒有割到我的韭菜”。
引發討論的“中式日作”話題
圖片來源:微博@大咕咕咕雞
2、沖動消費
我們在采訪時也發現,在消費者多次無法成功逃脫的“智商稅”中,很多其實都是沖動消費引發的。由于對新產品充滿好奇,但在缺乏理性判斷的情況下,就會被品牌宣傳文案刺激購買。
畢竟,現在各平臺的帶貨文案和話術,真的很難讓人拒絕。網上甚至有“種草文案詞匯包教學”,例如 “XX真的絕!”、“值得再發一次!強烈安利”、“答應我,一定要試一試”,作為普通消費者怎能不心動?一位品牌市場負責人也向我們表示了對營銷環境的擔憂:社交平臺早期多是自發的安利種草,現在轉而出現了“流水線”式的軟廣。消費者很難辨別哪些是用戶自發的推薦反饋,哪些是博主“不帶感情”的軟廣任務,也就容易買到不合心意的“智商稅”。
在采訪中,我們也發現有部分受訪者“很清醒”。他們遇到過比如“產品有美國XX機構認證”,“我在和客服索取相關認證證件時,客服不理我了”;“營養專家推薦”,“‘營養專家’其實不是擁有注冊營養師等資質的專業人士”;“產品榮獲XX獎項”,“我去查了下這個獎,這個獎好像有上千個獲獎產品”……“二次驗證”已經成為少數人的消費習慣,但也有消費者因為“專業背書”和“榮譽”而購買了產品。
3、對功能性期待過高
此外,最近幾年功能性食品走向熱門的同時,也遇到了質疑聲。許多科普測評博主提出,現在有很多超過百元的功能性維C軟糖,但一小瓶OTC醫用維生素C只不到10元,OTC維生素C成分相同甚至含量相對更高。視頻一時間引起十幾萬網友點贊。
科普測評博主發布維生素對比視頻
圖片來源:小紅書截圖
談到功能性食品,有研發人員重點強調了,“離開劑量談效果都是耍流氓”,現在的一些功能性產品實際為食品,體驗感上會更好,但為了達到效果需要每日都吃,大多數人也很難堅持,不免會對功效產生質疑。但同時也要注意,OTC為非處方藥,如果不符合適用人群和適應癥就不該食用。
我們發現,這些被熱議的功能性食品、網紅單品、“貴替”產品在一邊被認為是“智商稅”的同時,一邊仍有很多消費者在購買。這些消費者為什么會享受所謂的“智商稅”?
有一位營養科學專業的受訪者表示,如果她認同品牌觀念,盡管單價較高,但也愿意為概念買單。她提到一家美國品牌Dream Pops,主打低卡、功能性植物基冷凍甜點。
Dream Pops認為,冰淇淋市場在過去一百多年沒有非常明顯的變化,品牌希望帶給消費者獨特的品牌體驗。于是它用3D打印制作產品特別的多面體外形,且控制每根冰淇淋的卡路里小于一百卡,總含糖量小于5克,不含麩質、大豆、乳品等過敏源。產品的口味有多種,還有的增加了猴頭菇粉等功能性成分。
Dream Pops的低卡功能性植物基冰淇淋
圖片來源:Dream Pops
“作為冰淇淋愛好者,希望能看到冰淇淋類產品的發展,也會花錢去支持冰淇淋創新產品”,受訪者表示。
我們還發現,有一類年輕消費者,在購買時并不期待產品的功效作用,主要為了緩解焦慮情緒。例如“熬夜水”就一度成為打工人的茶飲新選擇。他們選擇購買“青汁刮油水”、“蜂皇漿熬夜大補水”來緩解不健康工作生活作息帶來的焦慮情緒。盡管這些產品并不是功能性藥品,但成為了年輕人的“精神勝利法”。
各類養生茶飲
圖片來源:微博@988米大狗
此外,還有一些價格不敏感用戶,愿意為新體驗買單。一些產品包裝可愛,雖然在功能性上沒有側重于“功能價值”,但在購買者心中有較高的“體驗價值”。有這樣消費觀念的用戶會為此買單,而并不覺得是“智商稅”。例如近期引起討論的“中式日作”餐廳,甚至反向種草了一些好奇的消費者想親身體驗。
此外,預烹飪品牌「COOOOK輕烹烹」推過一款“火山紅酒燴牛舌意大利面”,兩盒的價格為近90元,定價相比其他速食意面更高。
火山紅酒燴牛舌意大利面
圖片來源:COOOOK輕烹烹
盡管產品單價較高,但該品牌在主打預烹飪產品的快捷體驗之外,還希望給消費者“高端”的體驗感。產品中還含有紅酒管,消費者在烹飪最后一步,可以把紅酒澆到意面上。品牌希望還原高檔餐廳的美味,一些消費者也認同這種有趣的體驗。
消費者對食品的認識,是一個持續迭代的過程。一些“營銷技巧”和“新名詞”或許利用了信息不對稱“收割”了消費者,但是并不能引發復購。有時候,消費者并不是想購買“智商稅”,而是想獲得一些特別的體驗。他們熱衷于“享受”,因此新一代品牌需要不斷跟消費者溝通的是“我們是你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我們是你的生活本身,快來享受我吧”。
02
消費者在“消費”什么?
現在的食品行業,消費者究竟在消費些什么?這些頗受爭議的產品,又是鎖定了哪些人群,滿足什么消費需求?
在討論之前,我們先來聊一聊“心理賬戶”(mental accounting)概念。心理賬戶對決策帶來的損失獲益進行分析,但運算的過程不追求理性的受益最大化,而是追求情感上的滿意最大化。因此人們在決策時,會違背一些簡單的經濟運算法則,從而做出許多非理性的消費行為。
在“心理賬戶”的角度來看,人們花錢的驅動因素是獲得心理滿足。每個人的“心理賬戶”不同,因此對“智商稅”的判斷也有區別,“智商稅”也就成了一個“偽命題”。在與一些業內人士討論后,我們也總結了幾種主要的消費動機。
1、花錢來買好的生活習慣
都說熬夜傷身,需要早睡。但對于有的人來說,長期作息不規律導致入睡都是困難,更別提早睡了,入睡就變得格外困難。于是一些消費者選擇通過褪黑素、GABA等功能性成分,來幫助入睡,希望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例如DTC營養品牌LemonBox推出了含褪黑素的軟糖,幫助消費者助眠解壓。BuffX的“藍Buff”軟糖,則是通過其添加的GABA成分來促進睡眠質量,從而減少失眠熬夜對皮膚的危害。
有消費者表示,成分能幫助入睡是一方面,另外還有“心理暗示”的作用,來幫助養成良好的入睡習慣。他們在服用褪黑素、GABA產品后,不會再睡前玩手機,而是會閉眼調節培養睡意。
2、可選范圍內的更優解決方案
近年的食品飲料行業,似乎沒有比“0糖”更火的話題了。無論是酒精飲料或者是餅干糖果,許多品類在宣傳“0糖”產品。
對于一些消費者而言,“0糖”產品為他們提供了一種更優的飲食解決方案。有受訪者表示,他們會選擇0糖氣泡水,而不是其他含糖的碳酸飲料,實際上是希望在體驗含氣飲料的刺激感同時,盡量減少攝入糖,減輕在飲食上的“負罪感”。
0糖氣泡水
圖片來源:元氣森林
也有業內人士向我們表示,“智商稅”是信息差,品牌一直在做的應該是提供給消費者更好的健康選擇,彌補信息差。
3、體驗美好溫暖的新鮮事物
新消費品牌自去年以來,一直有很多被唱衰的聲音 。我們也和業內人士聊到,消費者似乎對“儀式感”、“顏值即正義”、“氛圍感”的新消費品牌故事逐漸麻木了。
但人們對美好溫暖新鮮事物的需求是不可逆的,“儀式感”是新消費品牌的過渡性成長,食品飲料行業的新消費品牌也正迎來成熟期,品牌想要吸引消費者,本質還在建立品牌壁壘。
新消費品牌永璞咖啡,就希望傳遞給消費者溫暖的體驗。永璞每月向用戶隨快遞贈送紙質版《島民月刊》,從內容中傳遞品牌的溫度感。永璞還建立了小島咖啡店小游戲,用戶可以經營一家咖啡店,自己在農地里種植材料、在實驗室里特調各種咖啡并售賣。
我們在采訪永璞咖啡創始人鐵皮時,他也解釋了永璞做這個小游戲的初衷:“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夠經營一家咖啡館。既然這樣,永璞就去做一款小游戲,讓大家自己去經營一家咖啡店。” 永璞在建立品牌壁壘時傳遞的溫度感,也收獲了粘性比較強的粉絲群體。
此外也有業內人士向我們表示,消費者對美好的事物的需求是不會被動搖的,在新消費品牌被“唱衰”的過渡期中,不代表行業沒有成長,而是有更穩定、更值得被品牌化的產品被認可,我們也將迎來長期主義的新世界。
4、滿足定制化需求
最后也有受訪者表示,有一些小定制化產品,恰好滿足了個人的精準需求,于是愿意為此支付更高的價格。他認為自己作為消費者是懶惰的,也沒必要對所有東西都研究到成為半個專家,于是就會選擇定制化的產品。
例如以“定制化”為核心亮點的LemonBox,就通過算法技術、營養師團隊等,為消費者提供定制化的方案。從而解決一部分“懶惰”的消費者不了解營養補劑、不明白怎么吃,又想獲得精準補充的需求。
從這些消費驅動因素來看,食品飲料行業的“智商稅”爭議背后,缺的是能真正洞察消費者的創新。品牌需要意識到,如今的消費者有著各類不同的需求亟待滿足,且他們不希望看到的,是品牌舍本逐末,為了差異化而差異化的“割韭菜”行為。
03
行業從來不缺“智商稅”,缺真正的創新
食品飲料賽道中,針對“智商稅”的討論,其實將推動行業向更為專業的方向發展。品牌需要的,不是“完美產品邏輯”,而是要洞察調研消費者的需求在哪,找到經常被提到的“市場真正的底層邏輯”。
新消費品牌的競爭,已經進入了下半場。一個較為成功的產品營銷,對品牌的塑造在早期內似乎影響很大。但當消費者的需求點和營銷點不同時,品牌并不能獲得長期發展。
一位新消費品牌的聯創表示,投放本身很貴,但是很有可能效果只是一次性的,復購低、沒有長期的增長。她還提到,如果傳播素材質量把控不到位,就會帶來“通俗易懂,不負責任”的結果,或許也就引發了“智商稅”的討論。另一位品牌策略戰略分析師則向我們表示:我認為沒有智商稅,今天要做的是把新零售的邏輯還給新零售。智商稅是對營銷的無力反駁,是沒有洞察能力的抱怨。
品牌需要洞察消費者的真實需求,從而減少不必要的營銷投入,更注重在建立品牌壁壘,推動產品創新發展。我們認為,或許品牌可以從以下這幾個角度考慮。
1、洞察消費者需求,精準設計體驗感
不要“智商稅”的食品飲料行業,是不是應該告別理想主義,更注重實用性?
并不全是,食品行業迅速發展,需要更為精準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其中自然包括了消費者的體驗感。
在Innova發布的2022中國食品飲料十大趨勢中,“體驗優先”(Amplified Experiences)位列十大趨勢之首。Innova調查顯示,年輕人更希望尋求冒險體驗。在18-44歲的受訪者中,有76%的消費者表示,希望看到食品企業的技術創新、放縱的口味、質地等。
因此,品牌需要針對消費者的需求,設計特別的體驗。在2022年,功能性食品就將成為關注的重點。2022年發布的凱愛瑞全球風味圖譜,也洞察到消費者在食品和飲料中希望尋找“驚喜和有趣”的元素,建議在2022年推動含有功能性營養成分食品的創新,包括含有特定維生素、礦物質和抗炎益處的植物、種子和香料。
從營銷角度看消費者能獲取到的信息,都經過精心挑選和措辭,所宣傳的“好看好吃”也是見仁見智,而產品創新才是品牌信心的來源。
不同消費者的需求不同,品牌對消費者的猜測不如真實的調研數據。通過了解消費者對驚喜、美味、方便,健康的食品體驗需求,品牌可以在產品口感、創新風味,外形設計等方面增加體驗感,吸引消費者購買。
2、提供專業的建議科普,避免營銷反噬
新消費品牌在消費市場的關注和資本的投入下,也擁有了較大的營銷投資,但是不恰當的宣傳營銷會讓品牌,甚至于整個品類遭遇反噬。
無論是“益生菌”等功能性品類,還是“全麥面包”等基礎食品品類,通過其健康賣點,都在互聯網環境下獲得了更高的關注度。但我們認為,品牌能成功的關鍵不是“是否有賣點”,而是“是否有真賣點”。
功能性食品不能代替藥物治療疾病。但是功能性成分本身并不是“智商稅”,在一定劑量下,有對應的功效,可以起到幫助作用。因此, 品牌需要進行更為專業的消費者科普教育,不能過度宣傳功能性成分功效。
此外,飲食結構是有金字塔的,除功能性成分外,人體攝入的所有其他食物都會對結果造成影響。品牌要提供給消費者合理的營養健康解決方案,避免消費者因單個營養元素有效就“猛吃”,也防止因其他“垃圾食品"攝入過多影響最終效果。
3、提升行業規范標準,管理消費者預期
食品飲料行業想要長期發展,品牌需要不斷調整自身的標準,推動建立更為嚴格的行業標準。
首先,產品的標注需要真實可信,展現產品中的功能性成分含量,同時也要闡明功能性成分的起效量。
對功能性成分的宣傳,目前網絡平臺已經加強了監管。但是仍有消費者通過暗示,誘導消費者對功能性的效果進行聯想。如果消費者對功能性成分的效果有過高期待,購買后也會造成“智商稅”的爭論。
其次,品牌在設計上也可以讓消費者直觀感受到產品的真實亮點,減少“沖動消費”。
例如一些日本食品品牌,就將包裝上的食物圖示做成和實際產品大小一致 。這樣品牌可以避免消費者因為預期過高,對產品不滿意,而引發“智商稅”的結論。
也有業內人士向我們表示,他認為下一個時代,產品為王。消費者是有真正需求的,不能本末倒置,只是改動成分含量和外形,就宣稱完成了“創新”。行業需要升級標準,推動創新發展。
結語
回到我們最初的討論:食品行業“智商稅”,是個偽命題?與其說是“智商稅”,或許說產品沒有達到購買者預期更合適。每個人的心理賬戶不同,購買動機不同,你努力“逃脫”的“智商稅”,其他消費者正在悄悄享受。
當新消費品牌走向成熟期,也有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入局,他們有資源、有品牌、有工廠,意圖收割在過渡期開拓出來的新市場。在競爭更為激烈的2022年, 食品品牌要做的,是洞察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從更專業、更規范的角度出發進行產品創新,建立品牌壁壘。
“智商稅”話題的背后,是新機會新需求。讓我們一起期待,在未來誰能真正抓住消費者。
本文轉載自FBIF食品飲料創新,作者:Riri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