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也要進入新周期
竹銘 · 2025-02-28 16:28:47 來源:價值星球 1250
早上七點半,北京國貿地鐵站的瑞幸咖啡自提柜前,26歲的白領茜茜熟練地掃碼取走一杯瑞幸冰美式,金額僅9.9元。“以前覺得咖啡是星巴克的專利,現在瑞幸讓我每天都能喝得起。”她滿意地說。
這個場景,正在全國多個城市的寫字樓、商圈和社區重復上演。一場咖啡產業的新變革在持續上演,主角則是以瑞幸為代表的中國咖啡品牌。
2023年,全國咖啡消費者總數接近4億人。據《全球咖啡產業發展趨勢洞察報告》,中國咖啡消費量從2017年的6杯/人躍升至2024年的16.7杯/人,市場規模突破6235億元,預計2025年將超萬億元。
根據美國農業部發布的報告,中國咖啡消費數量正在飆升,預計2024年咖啡消費總量達到37.8萬噸,成為全球第六大咖啡消費市場。
在此龐大的市場中,2024年瑞幸以“344.75億元營收、同比增長38.4%”的亮眼數據,首次在中國市場超越星巴克成為第一,而星巴克的業績則顯現頹勢。
這其實折射出,中國咖啡市場從“西方輸入”到“本土輸出”的轉型新周期。當西方巨頭還在用“第三空間”講述慢生活時,中國咖啡品牌已用數字化、供應鏈和價格革命,重新定義了咖啡的消費邏輯。
01 星巴克與瑞幸,打開了中國人的咖啡味蕾
幾年前,市場上還有一種說法,中國人受數千年茶文化的影響,是不喜歡喝咖啡的。1999年1月,當星巴克在中國內地的第一家門店在北京國貿中心正式開業的時候,中國人對咖啡的認知還停留在雀巢的速溶咖啡。
北京之后,2000年5月,星巴克先后進入香港和上海,分別位于香港中環交易廣場、上海淮海路力寶廣場。要知道,這些地方當時都是城市最繁華的地段,因此可以看出,星巴克在中國上來就要走高端路線,從高端商場、寫字樓的商務人士、白領開始,培育第一批核心用戶。
星巴克在融入中國文化的一開始,也出現了“水土不服”。
2000年左右的北京,工人的平均工資才1300元,全國城鎮職工平均工資僅為780元,而一杯卡布奇諾的售價則高達19元,而且,那時基本沒有多少人喝過咖啡,更對這種泛著苦澀的飲料產生莫名的排斥。所以,要讓習慣喝茶的中國消費者心甘情愿地為此掏錢實在太難了。
也因此,星巴克在國內早期一直是虧損狀態。但在這過程中,星巴克在各大商區的門店逐漸成為商務人士的“第三空間”。也由此,星巴克逐步在中國顧客中形成了商務范兒的高端形象——變成白領、商務人士談事的地方,或是追求生活品質的人才去消費的地方。
潛移默化的影響,星巴克馴化了中國人的舌頭,讓大多年輕人開始習慣這個焦苦味兒。
真正的改變,則是最近這幾年。年輕人不但習慣了咖啡的口味,還將其融入了工作生活方式之中。中國咖啡市場,正在走向爆發。
2月20日,瑞幸公布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2024年全年總凈收入達344.75億元,同比增長38.4%,其中第四季度的營收為96.13億元,同比增長36.1%。
雖然幾天后,星巴克宣布將在全球裁撤1100名企業員工,裁員人數約占星巴克全球非門店員工總數的7%,這是星巴克自2018年以來的首次大規模裁員。但是星巴克也在聲明中稱,裁員不涉及中國區,且依然看好中國咖啡市場。
近幾年,真正攪動中國咖啡咖啡市場的,毫無疑問就是瑞幸。而瑞幸的殺手武器,是9.9元喝咖啡。
2023年5月瑞幸開始推出一周可領一次的9.9元優惠券,到了6月瑞幸付費用戶數成功突破5000萬,當年二季度平均付費用戶數更是大增了107%。
憑借這一活動,年輕人不僅買得起咖啡了,而且越來越習慣消費咖啡了。去年四季度,盡管瑞幸減弱了補貼力度,但月活躍付費用戶數仍同比提升24.5%達到7780 萬人。
在最近的財報電話會上,瑞幸CEO郭瑾一明確表示,9.9元的咖啡活動會持續開展下去。可以預見,瑞幸還將不斷推動國內咖啡的平民化進程。
02 9.9元背后,超級供應鏈能力
在消費品行業,品牌的低價戰爭大多是供應鏈的比拼。
瑞幸之所以有底氣繼續9.9元活動,在于其供應鏈能力——通過數字化和全產業鏈布局,實現了降本增效,從而做到可持續的低價。
2024年3月,瑞幸首個咖啡鮮果加工處理廠——云南保山鮮果處理加工廠進入試運營階段。由此,瑞幸補齊了核心供應鏈的拼圖,實現了從鮮果處理、生豆采購到倉儲、烘焙、包裝、物流到門店的全產業鏈覆蓋。
全產業鏈帶來的規模優勢,能夠降低邊際成本,分攤成本壓力。另外在產業鏈的每個環節上,都能看到瑞幸降本增效的動作。
比如,在生產加工環節,瑞幸的江蘇烘焙基地已經實現了高效的全線智能化、自動化生產。云南保山鮮果處理加工廠采用微水鮮果處理生產線,更高效且更環保。
在研發環節,瑞幸將各種原料和口味數字化,進而量化追蹤飲品的流行趨勢。另外,它還實現了數據支撐門店選址、用戶營銷自動化等,能夠在運營上降本增效。
財報顯示,瑞幸在2024年的運營利潤為35.38億元,同比增長16.9%,這反映出其高效的成本控制與運營管理。另外,瑞幸在2024年第四季度GAAP營業利潤率為10.4%,首次在行業淡季實現雙位數的營業利潤率,說明整體運營效率逐步提升。
兩項數據綜合下來,能夠看出瑞幸的降本增效成果,也是其持續推出9.9元活動的底氣。
不過,當下市場的風云變幻,也讓瑞幸面臨新的難題。
首先,從2024年的第三季度開始,世界范圍內咖啡豆的成本其實在不斷飆升。前不久,美國紐約洲際交易所的阿拉比卡咖啡期貨價格突破每磅430美分,創下47年來歷史新高,近一年的漲幅高達118.57%。行業普遍認為,一場前所未有的價格漲勢正在涌起。
對此,郭謹一也在財報會上坦言,咖啡豆原料成本上漲確實給該公司帶來了一定的成本壓力。
另外一個壓力,則來自于競爭的越發激烈。
財報顯示,2024年全年瑞幸凈增門店6092家,門店總數達到22340家,同比增長37.5%,其中自營門店14591家。但是,全年自營門店同店銷售額的增速,卻從2023年的21%跌至-16.7%。這就意味著,瑞幸營收的增長更多是依賴門店數量增長,而非同店效率的提升。
與此同時,受價格戰的影響,瑞幸雖2024年的營業利潤率從2023財年的12.1%下滑至10.3%。盡管低價能短期拉動銷量,但對利潤率也形成了一定擠壓。
低價咖啡帶來的市場增長已經在放緩,倒逼瑞幸需要進一步提價。從今年初開始,瑞幸在部分門店上調了部分產品單價,“9.9元專區”的不少產品都在價格后面悄悄加上了3元。
國內市場的放緩,也使得瑞幸等中國咖啡品牌開始尋找海外市場的增量。
03 三重躍遷:從國內到海外,瑞幸還需要做什么?
2023年,瑞幸啟動了出海計劃,首站選在咖啡市場同樣十分成熟的新加坡。去年年底,瑞幸進入香港市場,品牌國際化更進一步。今年春節過后,瑞幸又首次進入馬來西亞。出海,顯然是中國咖啡品牌挖掘增量的必由之路。
面向未來,以瑞幸為代表的中國咖啡品牌,如何在影響全球咖啡消費者上掌握主動權?在這過程之中,或許可以借鑒星巴克的經驗。
首先就是本土化創新。
每當一個咖啡品牌進入一個新市場,必須依據當地消費者進行本土化創新。星巴克在全球布局中,就比較注重將當地文化元素融入產品研發,比如在中國向咖啡中融入茶元素、在日本將抹茶星冰樂搭配傳統日式甜品。
瑞幸在國內最受歡迎的產品之一生椰拿鐵,因為飽和脂肪超標在新加坡被劃入了D級,橙C美式則因為含糖量比較高被劃入了C級,C級和D級在新加坡被視為不健康飲料。可見在海外,瑞幸仍然要對產品進行更為精細的本土化改良。
其次,就是技術標準輸出。
星巴克在咖啡烘焙、制作等技術方面擁有一套成熟標準,確保了產品保持在高品質水準,在全球咖啡行業具有重要影響力。中國咖啡品牌要在全球范圍內崛起,必須在技術標準上發力。瑞幸目前在供應鏈的數字化技術上已較為先進,未來可以在咖啡烘焙、制作方面繼續發力,進一步拓展為行業標準。
最后就是文化符號的輸出。
不可否認,星巴克在全區范圍內具備顯著的文化價值。它不僅僅是咖啡,也是一種生活方式。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耐克賣的不只是鞋服,還有體育運動的精神。
以瑞幸為代表的中國咖啡,要想走得更遠、更久,就必須賦予自身更多的文化符號和價值。可以看到,2024年瑞幸與《黑神話:悟空》、茅臺、《鄉村愛情》等多個IP進行了聯名。除了打造流量,這些IP聯名也給瑞幸注入了更豐富的文化符號,創造了更大的文化價值。
通過文化符號輸出,能夠讓中國咖啡品牌在全球消費者心中樹立獨特形象,提升品牌忠誠度與全球影響力。
當然了,星巴克用了40年將美式咖啡文化推向全球,中國咖啡品牌也需要耐心沉淀。未來,中國咖啡品牌或將成為全球咖啡產業的“新坐標”——不僅賣咖啡,更賣標準、賣文化。
這場咖啡征程已不僅是市場爭奪,更是重構全球咖啡價值鏈。瑞幸們能否讓中國咖啡產品和文化真正走向世界?或許值得期待。
本文轉載自價值星球,作者:竹銘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