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餐飲到工業餐飲,餐飲業的營銷欺詐正逐步“合法化”?
李春婷 · 2023-08-16 16:19:56 來源:筷玩思維 2425
常言道,兵不厭詐是合理的,假設把它扭曲到商場如戰場的另一邏輯下,那么,商業欺詐是否也是合理的?
關于欺詐,這是一個法律問題,也是道德問題,對于高素質品牌來說,欺詐還可以說是價值觀問題,甚至也可以說是能力問題。
從商業行為來看,商業欺詐通常表現為營銷欺詐,其目的是為了獲客,在獲客路徑上,有些品牌喜歡用真心誠意來取得顧客信任,而有些品牌則習慣了歪門邪道。
我們要思考,為什么會有營銷欺詐?欺詐的本質是什么?如果說欺詐是道德問題和法律問題,而當欺詐既不違反道德也不犯法的時候,那么這個欺詐還能不能做?比如大廚的名字叫海參,那么門店賣的豬肉白菜水餃也可以叫海參水餃,這好像既不犯法也不違反道德?
從整個餐飲業來看,營銷欺詐很常見,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缺斤短兩、混淆概念等是較為通用的手段。如果單從法律的角度,營銷欺詐可以分為違法的和不違法的,違法的欺詐由法律懲戒,而不違法的則只能用“道德綁架”來建議了,其效果微乎其微。
從傳統餐飲到工業餐飲,兩者的價值邏輯并不相同
我們注意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隨著工業餐飲的到來,餐飲業的營銷欺詐好像進入了新的高度。為什么會這樣?或許也是兩者邏輯或者本質上的差異決定的。
傳統餐飲和工業餐飲是有本質區別的,這種本質區別體現為形式以及模式的差異。
傳統餐飲是門店模式,餐飲產品的生產、經營、服務都在門店完成,生鮮食材通過廚師轉化為顧客消費的終端產品,比如傳統包子店的老板要親手將面粉揉成面團、加入剁好的餡料做成包子再蒸熟賣給顧客。
工業餐飲的餐廳只是品牌供應鏈的一個小環節,從中央廚房的前加工、到門店精加工或者簡加工后再直接出品(沒有中央廚房的品牌,購買中央廚房生產的產品即可),對于工業餐飲模式來說,去除工業屬性,工業餐飲幾乎就失去了全部。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工業餐飲的內涵其實是工業,而不是餐飲。這是傳統餐飲和工業餐飲的本質區別。
為什么是本質區別?因為傳統餐飲可以離開傳統,而工業餐飲不能失去工業。比如傳統餐飲加入現代化營銷和深度的數字化工具,哪怕把傳統的內涵完全去掉,這個生意還是能做下去,因為傳統餐飲的內涵是餐飲,而不是傳統。本質是餐飲和本質不是餐飲,兩者不是一個東西。
我們再次以包子店為例,傳統包子店的老板會做包子、懂包子制作的全流程,而工業包子店的用人邏輯不同,比如便利店賣包子的員工不需要會做包子,包子加盟商找的是餐飲小白,最多培訓一個捏包子的動作,如果把總部供應鏈配送的東西拿掉,這個工業化門店基本就廢了。形式本質不同,用人邏輯不同,其價值也完全不同。
差異點在于:工業餐飲是為了門店便利化服務的,而(傳統/新)餐飲本質是為了顧客服務的,點不同,面就不同,進一步來看,工業餐飲表面是為了門店服務,核心其實還是為了品牌盈利服務的,它的關注點是盈利、是門店,而不是顧客。
從概念來看,工業餐飲是西餐標準化的衍生品,它早前的目的在于統一品牌產品,但到了今天卻成了品牌盈利的工具。我們可以看到,當下很多加盟品牌不靠顧客價值賺錢,而是靠供應鏈(產品)賺錢。
不過,雖然工業餐飲限制了所服務品牌的未來及內涵,但我們不能說工業餐飲的價值就低于或者高于傳統餐飲,實際上,工業餐飲是餐飲業發展的必經階段、必備工具。
在當下,工業餐飲對于餐飲業來說可以是工具,也可以是目的,在工具的角度,比如傳統餐飲和調味品公司合作,借用工業工具縮減了門店熬制產品的時間及人工成本,其餐飲邏輯是以工業技術服務餐飲門店,這帶來的是內涵的升級。
但對于純粹的工業餐飲門店,或許它唯一的價值在于把食材復熱,再加上包裝出品,由于有了工業化賦能,工業餐飲通常是不需要經驗的,類似于流水線上的作業,該模式最終的目的或許是黑燈工廠、無人餐飲。
工業餐飲帶來了營銷欺詐?
營銷欺詐有高低之分,低級欺詐是事實欺詐,比如大廚外號叫龍蝦,他做的炒飯叫龍蝦炒飯,產品名有龍蝦,實際產品里沒有龍蝦,兩者所指的不是一個東西。高級欺詐是感官欺詐,看起來像,吃起來像,但實際并不是,比如蟹柳和蟹沒什么關系。頂級欺詐是認知欺詐,比如人參、雞湯的大補屬性,那么雞湯口味的方便面大補嗎?一元一根包郵的人參大補嗎?當然做不到,但這并不妨礙顧客優先買它們。
欺詐的目的是為了促成購買,如果不是為了購買或者無法形成購買,那么欺詐將毫無意義。
傳統餐飲有欺詐嗎?當然有,以次充好、以假亂真,比如把爛掉的水果拿來做果汁、水果撈,又比如把變質的食材加重口味賣出去,還有海鮮店選好的活魚換成死魚等。
如果傳統餐飲的欺詐思維是變廢為寶,那么工業餐飲的欺詐思維就是虛晃一槍、華而不實。
據筷玩思維了解,某云吞品牌被投訴說品牌宣傳現包,但實則餡料、云吞皮都是冷鏈配送的,且保質期長達數月;餐廳寫著“現炒”,實際用的卻是復熱的料理包產品;有燒烤品牌每個產品都寫著炭烤,實際是油炸串串;某炒雞品牌說的是現殺、鮮雞、現炒,實際也是冷鏈配送產品;加盟明星代言的品牌,明星從不去加盟店,品牌用明星拉高加盟費,門店以明星熱度賣高價;一些日料品牌用大連海膽充當日本北海道海膽、用國產鰻魚假裝進口鰻魚、用虹鱒當空運三文魚……
可以說營銷欺詐并不是工業餐飲的專屬,從傳統餐飲到新餐飲或者工業餐飲,營銷欺詐就一直存在。有意思的是,傳統餐飲并不會對欺詐行為做營銷,而工業餐飲、新餐飲則通常會在營銷中加入欺詐要素。比如巴奴的富硒土豆,甚至連具體硒含量都標了出來。
傳統餐飲很少進行欺詐,除非品牌方在競爭上陷入劣勢的境地,而且傳統餐飲的欺詐通常是違法行為,比如某早餐店在包子中加入重金屬違禁品以改進口感和視覺,又比如有麻辣燙門店在湯里加入違禁毒品,還有偷偷用地溝油的門店,這些最終查處后都是N年有期徒刑。
如果說傳統餐飲的欺詐是低端局,那么工業餐飲則是把營銷欺詐“合法化”了,比如某燒烤用的是油炸,卻寫著炭烤,這哪怕被查明了也不需要進監獄,因為它屬于撒謊騙人,而且對人體無害。
這么看來,工業餐飲好像是餐飲老板欺詐行為的一次大進階。
營銷欺詐的本質是什么?
傳統餐飲的欺詐罪大惡極,因為產品欺詐通常會影響食客健康,所以老板只能猥瑣發育,當然有些也是誤傷,不過根源還是老板貪小便宜且對食材不上心,比如《食神》電影里導致食神落馬的廉價牛肉,而誤傷在工業餐飲也很常見,比如一籠小確幸的配送拿破侖甜品。
誤傷是被動的食材欺詐,對于某云吞品牌,速凍冷鮮假現包卻是主動的營銷欺詐,但這是道德問題,只是鉆了語言邏輯的漏洞,法律也很難對該品牌進行懲戒。
我們好奇的是,料理包就料理包,油炸串就油炸串,冷鮮就冷鮮,本身并沒有問題,為什么品牌方要冒著風險去做營銷欺詐呢?我們認為原因大概有以下三點:
其一是品牌競爭力和品牌自信度低下帶來的焦慮,最終不得不鋌而走險,欺詐本身是有害的,但利害相權還做了,那大概對于品牌來說是利大于害,只要不違法,欺詐帶來的光環能快速解決品牌的發展難題。
其二是品牌道德水準較低且急于求成,品牌的底線足夠低,這也代表了品牌的道德水準低;能拿口碑和未來去賭,這也說明了品牌對未來的不信任。
其三是品牌只想嘩眾取寵并賺快錢離場,任何欺詐終會被查明,只是時間問題,但或許只要跑得足夠快,那么此前的欺詐到后來被查明也完全不重要,因為錢已到手。
傳統餐飲的營銷欺詐或許是無知無能無德的鋌而走險,但對于工業餐飲來說,其必要性主要來自于品牌價值的低下,因為工業餐飲打掉了品牌的餐飲競爭力,所以最終只能通過營銷欺詐來回光返照。
總體來看,無論傳統餐飲還是工業餐飲,又或者是新餐飲,營銷欺詐很明顯是品牌方沒有秉持長期主義,或者是品牌方沒有想做長久生意的信心,它本質上也可以說是品牌能力不足的具體表現。
結語
營銷欺詐能不能做?在不違法的情況下,我們很難對營銷欺詐下任何行為定義,因為是人就會撒謊騙人,品牌是人格化的產物,品牌營銷欺詐也是人撒謊獲利的人格化行為,它更像是一種無奈或者卑鄙的行為,所指的是品牌的無能和低價值。
另一方面,對于一些優質的品牌,它們也會使用營銷欺詐來完成品牌發展,這是取舍問題。
問題還在于:如果營銷欺詐無罪,又不傷天害理,那么品牌方要不要通過營銷欺詐來完成發展需求呢?這個問題就留給看客自辨了。
本文轉載自筷玩思維,記者:李春婷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