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增收不增利、獲客難成常態,情緒價值正成餐飲競爭新高地
王穎麗 · 2025-03-14 14:08:03 來源:筷玩思維 2113
在餐飲行業競爭白熱化、產品同質化嚴重的當下,消費者已從單純“為吃飽買單”轉向“為情緒體驗付費”。情緒價值成為破解獲客難題的關鍵鑰匙。基于此,西貝餐飲集團將戰略定位從“西北民間菜”升級為“家庭歡聚餐廳”。
賈國龍在2025年新年賀詞中提出:“餐飲行業的新質生產力是情緒價值”,西貝將“家庭歡聚”作為核心場景,通過兒童餐、親子活動、定制化服務等打造全家人共享的歡樂體驗。
賈國龍坦言:“家庭聚餐不僅是吃飯,更是創造幸福感的契機”。
為強化“歡聚”屬性,西貝在2025年推出兩大創新產品:親子廚藝課堂和寶貝生日會。前者通過食育活動拉近親子距離,后者則為家庭提供定制化生日場景。一位顧客分享:“孩子在西貝過生日時,服務員帶著他們變魔術、做游戲,連陌生小朋友都主動加入,這種溫暖遠超預期”。
西貝將餐飲場景轉化為家庭情感共鳴空間,滿足當下父母“高效陪伴”需求。
情緒價值正成餐飲競爭新高地。
西貝的實踐為餐飲行業提供了重要借鑒。當“好吃”逐漸成為行業標配,品牌更需要通過情感鏈接建立護城河。西貝選擇以家庭為切入點,將用餐轉化為親子互動、代際溝通的載體,這恰恰抓住了當下消費者最核心的情感需求。賈國龍曾說:“只要愛的行動持續不斷,西貝的事業就會生生不息”。
讓餐飲成為情緒釋放場,情緒價值與餐飲消費最契合
首先表現在“對抗孤獨經濟”。
以海底撈“生日社牛服務”為例,海底撈通過服務員舉燈牌唱生日歌、贈送小禮物等儀式感設計,將單人用餐場景轉化為社交狂歡。2023年數據顯示,海底撈生日時段客流量提升27%,消費者自發傳播的抖音相關視頻超500萬條。
在筷玩思維(www.kwthink.cn)看來,用集體參與感來消解消費者的孤獨焦慮,餐廳正成為顧客情緒的釋放場。
再比如海底撈的分手套餐(據說很多服務員都經過專業心理學培訓)。情侶分手了,情緒需要宣泄;顧客生日了需要被關注。生日或者分手,情緒激動或者抑郁,在海底撈門店都得到了撫慰。
其次是“制造社交貨幣”。說起玩情緒價值,茶飲營銷算是老手了。
喜茶和FENDI的聯名飲品上市首日一度引發排隊3小時盛況,消費者搶購并非只為了10多塊錢的茶飲,而是為獲得聯名杯套/徽章等可曬素材,這場社交狂歡的本質其實是喜茶提供了可供炫耀的符號化產品,滿足了年輕人展示獨特品味的身份認同需求。
甜啦啦“金榜題名桶”、喜茶“好運符”等高考季限定產品,通過命名心理學刺激購買,淘寶“愛因斯坦的腦子”虛擬商品銷量破了10萬單。類似這種的情緒價值案例的底層邏輯就是“將負面情緒轉化為消費符號,為顧客提供低成本情緒出口”。
當下越來越多的餐飲品牌都已演變為“情緒供應商”。
情緒價值消費背后的底層邏輯是?
一個事物(無論實體還是虛擬)有了價值和相關的抓手,這還遠遠不夠。從理性到情緒,它是有距離的,這是一場關于商家價值和顧客需求的博弈及表演。
比如某個人說自己尊老愛幼,把老幼需求放第一位,他不僅能得到老幼的好感,家里有老幼的,都會對這個人有好感,這也是宣傳者的深度目的所在(孟子)。
就拿秋天里的第一杯奶茶來說,難道秋天已經買過奶茶了,就不是“第一杯”的客群了嗎?營銷是要把面做大,而不是做窄,秋天里的第一杯奶茶實際是要讓大家曬奶茶,再刺激更多人喝奶茶。
慫火鍋的生日瘋狂與海底撈不是一個風格,當你不開心的時候,對著服務員說今天你生日(誰管你是不是真的生日),餐廳就會安排專門的氣氛組對你尬歌尬舞,開心不開心的,誰在乎,主要還是玩(顧客在玩,服務員也在借著顧客的需求玩)。通過情緒宣泄(海底撈是服務員給顧客祝福,海底撈略正經些,慫火鍋是顧客和服務員一起玩,絲毫不考慮正不正經),慫火鍋也實現了破圈。
高端餐飲通常會播放舒緩的純音樂,當人的情緒逐步穩定平和,人的思維也會更加開放,這時候大概會嘗試一些高端消費。在講究翻臺率的餐廳,有些還會不講武德播放快節奏音樂,使顧客加快用餐且不多停留。
在這里,我們再分享幾個近期記者做調研時感觸頗深的幾個具體案例。
①嗅覺:%Arabica現磨咖啡香氣穿透商場樓層,引導顧客循味消費。
②聽覺:Shake Shack餐廳播放定制音樂歌單,音量控制在約55分貝舒適區。
③觸覺:奈雪的茶“抱抱杯”用特殊磨砂手感來提升顧客握持愉悅度。
不只是餐飲,超市也很善用情緒引導,在購物環節,一些超市會在啤酒專柜播放喜慶喝酒的場面與音樂,情緒一上頭,啤酒的銷量就增加了。當要打烊的時候,超市后臺播放一首薩克斯的“回家”,滯留的顧客們會默認加快離去的步伐。
在筷玩思維看來,品牌借助于聲音(聽)、畫面(視)、文字(思維)等綜合情境對顧客進行主動引導,使人的情緒產生波瀾,由此引發消費,這就是情緒價值消費的邏輯通道。
很明顯,商家這幾年在情緒價值方面下功夫,其目的并不單單是用于提高客戶滿意度,更是要提高收入及利潤,包括復購等。
深挖情緒價值的目的還是為了擴大收入
情緒價值起源于顧客感知價值,主要用來衡量顧客在消費中的情緒收益(包括負收益,簡單說,就是消費完了一肚子氣就是負收益),給顧客帶來正向的情緒收益即高情緒價值,反之則是低情緒價值或者負情緒價值。
在當前經濟低迷的市場環境下,情緒價值主要用于提高顧客滿意度及增加消費動力。
在顧客情緒價值消費環節,它通常從某一個能引動顧客情緒的事件著手,這里有兩個對象:一個是事件,另一個是情緒。
比如秋天里的第一杯奶茶。這里的事件是送禮,情緒標簽是炫耀、喜慶、被關心以及嫉妒等(嫉妒是一種情緒動力,被嫉妒有時也是一種情緒需求)。
又比如甜啦啦的金榜題名桶。這里的事件是高考,情緒標簽是高中、上榜、期待好運、祝福。
在事件和情緒之外,商家行為還得回到消費本身——情緒產品及情緒消費價值的設定。
以奶茶類產品為例,無論是不是秋天里的第一杯,奶茶產品的價格不高,隨處可見,在送禮及贈送環節可以說是最便宜、省心的產品,不貴又好喝,且對于贈送者或者收禮的一方,都能得到炫耀的喜悅,再者,奶茶是甜的(富含糖、水、乳制品等),飲用時還能得到身體情緒的正反饋,也就是上文說的“既有價值,又與我相關”,最后還回饋了正向的情緒。
整體的鏈路明朗而清晰,商家根據外部環境(天時地利人和,比如高考等)進行事件營銷,再進入產品情緒激發鏈路設計(細化到產品、產品營銷及門店購買銷售環節),比如在高考前推出金榜題名桶,高考后還可以有進一步的營銷方案,通過對顧客情緒的激發、引導,繼而產生消費,讓情緒消費以產品為落腳點,以此實現情緒、消費、產品的三者統一。
需要注意的是,外部資源不只是集體的認知(比如高考等),還來自于個體的行為和經驗,比如海底撈的分手套餐和生日祝福,此外更包括個體意識,比如人看到明亮的色彩會激發開朗的情緒,這是此前諸多餐飲品牌多巴胺情緒營銷的產品玩法(純色、多彩果蔬汁等)。
可見,情緒是一種營銷,營銷必然要以消費的形式來評估效果,而產品是落腳點,產品體驗和產品價值對于顧客情緒的滿足和回饋,最終形成了閉環,而消費者的再傳播、復購以及拉新等,這就是閉環后的進一步所得。
結語
從形式來看,情緒來自于事件,分為集體的和個體的、原生的和推動的。
集體情緒是大規模營銷,從高考到開學、從春節到國慶,這屬于多品牌玩法,且基本實現了營銷及產品的標準化,講究出奇制勝。
個體情緒是個體行為及經驗主導,顧客從失戀到熱戀、從趕進度到休假、開學到放學等,講究服務及察覺,比如海底撈分手套餐的出圈是因為顧客提出了分手需要被關懷,海底撈門店緊急出了新的方案,又比如顧客單獨去海底撈用餐,服務員洞察到了,于是在顧客對面放一個玩偶陪伴用餐。
原生情緒有兩個角度,其一是心理的,比如原生的喜怒哀樂,還可以延展到佛教的五毒六妄七情八苦(貪、嗔、癡、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等),針對集體或者個體情緒差異進行撫慰,其二來自于生理的,饑餓對碳水及多巴胺刺激的需求等,吃好喝好心情好。
推動情緒又可以稱為是構建的、敘事的(可以簡單理解為蹭熱點、編故事、講故事),比如李佳琦事件后,“哪里貴了/哪李貴了”成了一個熱梗,李炮秤盤麻辣燙上海店的營銷關鍵詞是“哪李貴了”(宣傳圖突出李),李姓顧客消費打3.9折,以此博吃瓜群眾一樂。
餐飲情緒價值簡單說就是讓顧客處于正向的情緒(開心、高興、寧靜等)中,且在正向情緒中把單買了,形成顧客自營銷、增強品牌口碑,以此實現顧客情緒滿足后帶動品牌增長的全鏈路消費服務設計。
在筷玩思維看來,有些餐飲品牌已從產品供應商蛻變為“價值觀代言人”,這意味著,誰能用持續的情緒敘事構建精神歸屬,誰就能在紅海競爭中掌握定價權。
當餐飲空間進化為情緒療愈所、社交秀場與文化符號,品牌唯有成為情緒價值的“策展人”,方能在存量市場中找到新增量。這不僅是商業邏輯的迭代,更是一場關于“人貨場”的價值革命。
本文轉載自筷玩思維,記者:王穎麗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