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大王”賣不動了
陳玉立 · 2025-03-25 14:31:42 來源:虎嗅網 3333
作為中國的“面包第一股”,桃李面包曾經承載著一代東北人的童年甜品記憶,其憑借著“中央工廠+批發”模式迅速打開北方市場,并在2005年前后成為東北地區最大的新鮮面包生產商,此后以東北為根基強勢向全國拓展。
但近幾年,桃李面包的日子卻不太好過,一方面是持續下滑的業績與大幅縮水的市值,另一方面則是爭議不斷的食品安全問題。
3月21日,桃李面包發布了《2024年度社會責任報告》,這份25頁的報告雖然比去年多出不少篇幅,但仍然缺少對關鍵議題的關注,例如食品安全管理一項就未在報告中披露具體的治理方式與標準,這對于一家A股上市食品公司而言并不合理。
桃李面包在ESG治理上究竟存在哪些缺漏?我們能從其最新發布的這份報告中找到答案。
評級持續低迷,報告信息披露不足
首先從ESG評級上看,國內多家評級機構均對桃李面包給出了C左右的評級,在同行中排名靠后,這與其不重視ESG治理直接相關。
一般而言,ESG是“一把手”工程,因此若公司足夠重視ESG治理,在治理結構上就會建立專門的ESG治理體系,但在桃李面包《2024年度社會責任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并未見到相關表述,一定程度上說明企業未對ESG治理提起重視。
其次,桃李面包這份《報告》也并沒有列出對自身和利益相關方重要的實質性議題,而實質性議題不僅是開展ESG工作的首要任務,也是連接企業可持續實踐與利益相關方價值判斷的核心樞紐,其能幫助企業識別風險和機會。這再一次反映出桃李面包對ESG認識不足。
拆解細項來看,桃李面包在“E(環境)”層面存在數據及管理流程披露不足的問題。
在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報告》表示各公司加強廢氣污染防治,加強環保設施運維,提高排放標準,但缺少范圍一、范圍二等細化碳排放數據的披露。
在水資源管理方面,《報告》表示各公司及廠區內均建有污水處理站,日處理能力約達 300 噸。部分經過處理后的清水被用于綠化灌溉,有效減少了水資源的消耗。但同樣沒有前后數據對比,更像是企業“自說自話”,缺乏數據支撐。
在綠色運營方面,《報告》表示實施了一批循環經濟項目,但無進一步案例信息披露;《報告》還表示使用了低碳節能設備和先進的生產工藝,能源、資源消耗跟同行業相比較領先,但同樣無進一步細化數據披露,頗有“喊口號”式減碳作風。
縱觀整個報告,桃李面包在廢棄物排放、污染物治理、環保投入、綠色運營等與“E(環境)”相關的議題上均缺少用以支撐的數據,“水分”較大。
虎嗅ESG組認為,與財務報告類似,一份高質量的ESG報告離不開對披露標準的妥當選擇與積極響應,詳實的數據披露不僅是企業優化ESG工作的行動指南,也是消費者與資本市場對企業進行價值衡量的標尺。
食安問題頻發,報告只字未提
無疑,食品安全是食品企業的生命線,其重要性不僅在于滿足ESG治理的要求,更關乎企業的生存根基、社會信任和長期價值創造。
2023年,桃李面包曾因網友爆料面包中吃出類似“刀片”的異物登上熱搜。2024年,桃李面包又被半島晨報報道有消費者在面包中吃出疑似人類“牙齒”的異物,桃李給出的回復是“支付200元‘感謝費’”。
在維權平臺黑貓投訴上,對桃李面包的投訴也在不斷增長,歷史累計相關投訴達550條。消費者反映的典型問題包括保質期內產品霉變、混入蒼蠅等異物,暴露出生產環節可能存在的衛生管控漏洞。在全國12315消費投訴信息公示平臺上,也出現了與沈陽桃李面包有限公司相關的公示信息,其中部分“已達成調解協議”。
圖源:黑貓投訴、全國12315消費投訴信息公示平臺
此外在原材料方面,部分消費者曾在一段時間內對桃李面包的配料表產生質疑,認為此前被桃李用作添加劑的“脫氫乙酸鈉”實際上是對人體有害的防腐劑,社交媒體上也不乏有用戶發現過期較長的桃李面包依然沒有霉變,雖然事后調查結果顯示桃李面包使用的食品添加劑符合相關衛生標準,但這并不能徹底打消消費者的疑慮。
圖源:小紅書
需要補充的一點是,去年10月桃李曾發布公告稱自2024年10月21日(含)起,桃李新生產的所有產品將不再添加脫氫乙酸鈉。而在今年2月起實施的新版食品添加劑國標中,明確提出了限制脫氫乙酸鈉的使用,企業需通過調整配方或工藝延長保質期。
虎嗅ESG組發現,一系列食安問題的影響并未在《報告》中有所體現,且整個報告關于食品安全的表述僅有兩處,一處是“公司的技術研發人員行業技術經驗豐富且隊伍穩定,保證了產品質量”;另一處則是“2024 年開展食品安全教育類培訓 1912 場,全面提升生產員工的食品安全意識”,并無公司在食品安全上的具體流程把控。
國際ESG評級機構(如MSCI)曾將食品安全管理納入企業社會維度(S)的核心評分項,表明食品安全議題是“S(社會)”維度的支柱性議題。食品安全管理體系不僅是企業治理能力的具象化體現,還是消費者選擇購買一個產品的重要影響因素——消費者對食品安全事件的容忍度極低。一系列事實凸顯出,桃李面包在食品安全層面還需要繼續努力以贏得消費者信任。
業績承壓仍堅持大手筆分紅
據桃李面包2024年年報數據,2024年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0.87億元,同比下降9.93%。
回顧歷史財報數據,桃李面包從2015年的25.63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56.44億元,每年營收增速都在16%以上。但從2020年開始,桃李面包的營收增速下降到個位數,2024年首次出現總營收下滑,凈利潤也出現連續四年同比下滑現象。
但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桃李面包卻從5.22億的凈利潤中拿出了約4億來分紅,占公司當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的75%左右。回溯近幾年財報,桃李面包的分紅占比居高不下,分紅占公司當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均在75%以上,顯著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據同花順iFinD數據,2015年-2024年桃李面包累計進行了41.52億元的現金分紅,同期累計歸母凈利潤為57.71億元,分紅率為71.94%。從股權結構來看,吳學群、吳學亮、吳志剛、盛雅莉、吳學東為公司實控人,并均為親屬關系,共計持有公司超過56%的股份,將成為分紅的最大受益者。
在過去幾年間,吳志剛家族也頻繁通過股份減持和分紅套現。據財聯社統計,自2018年12月24日起,吳志剛及其一致行動人持有的首發前股份解除限售并上市流通以來,2019年至2023年6月底期間,大股東每年均有減持行為,累計減持金額超過48億元。
從公司業務發展角度看,桃李面包正處于戰略轉型期,公司自2021年起明確“鞏固東北/華北、突破華東/華南、培育西南/西北”的三級戰略,并在過去的年報中明確提出“繼續加大力度拓展華東、華南等新市場”。
為了匹配市場拓展,桃李面包近年來不斷加強各區域市場配套產能建設,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公司共有 24 個生產基地已投入使用,在建生產基地項目2個。
在增長陷入瓶頸的時候考慮拓產能需要勇氣,就財報看桃李面包在全國七個地區均出現營收下降情況,作為營收貢獻的重頭華東地區、華東地區、華北地區均下滑嚴重,分別同比減少14.77%、8.22%、10.10%。同時,除新開拓的華南地區外,其他地區毛利率均在減少,業績呈現進一步下滑趨勢。
圖源:桃李面包2024年年報
舊有市場業績下滑嚴重,新興市場需要持續投入,桃李面包如今正是需要投入資本改善業績的時候,在這時進行大手筆分紅確有不合理之處。
本文轉載自虎嗅網,作者:陳玉立
寫評論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