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自創品牌的時機已經錯過,大部分餐飲創業者會淪為“炮灰”
紅餐編輯部 · 2024-04-07 09:13:51 來源:紅餐網 1484
3月28日,在“2024中國餐飲產業峰會”上,信良記董事長、CEO李劍發表重磅演講,現場掌聲不斷。李劍以自己20多年的創業經歷為藍本進行剖析,洞察了中餐產業化的大趨勢,為餐飲創業者探尋創業方向以及餐企逆勢突圍帶來新思路。
本文為信良記董事長、CEO李劍在“2024中國餐飲產業峰會”上的演講實錄,紅餐網整編發布。
大家好!作為一名深耕行業29年的餐飲創業老兵,我從沒離開過餐飲及食品領域,從做員工餐廳到創辦新辣道、信良記,這些年里我不僅做了餐飲品牌,還涉足了供應鏈,目前還在抖音做一些知識分享,為行業賦能。
基于這些年的經歷,今天我給大家分享一下對于餐飲業未來的思考,主題為《中餐產業化黃金時代的機會和挑戰》。
△信良記公司董事長、CEO李劍
中餐產業化將進入黃金20年
我早前曾提出過中餐(結合上下文判斷,“中餐”應指的是中國餐飲)產業化可能會進入黃金20年的概念。
這個概念的邏輯主要從兩項關鍵數據推演而來,一是中國餐飲的市場規模,另一個是中國餐飲的連鎖化率。
從規模來看,未來20年,中餐的整個市場規模有機會達到20萬億。去年全國餐飲市場規模為5萬億,按每年復合增長8%來計算,十年后就能達到10萬億,再過十年,就能達到20萬億左右。
憑什么增長率是8%左右?我的依據是什么?假設我們將整個中國餐飲市場當成一個“餐廳”,那么這個餐廳的營業額增長來自于兩個維度:一是我們常說的來客數,即會有多少客人到餐廳里吃飯;另一個維度是客人吃飯的客單價。將來客數與客單價相乘,就能得到這間餐廳的營業額。
來客數的增長邏輯是這樣的:首先,如今大概還有30%的農村人口沒有經歷城市化,還沒有進過餐廳,如果未來10-20年城市化進程仍在持續,這意味著“餐廳”的來客數還能增長。其次,已經進入城市的人,不同收入結構帶來的復購的頻次也不一樣,比如我一個月早中晚90頓飯中,可能有60頓都會下飯館,而我的員工可能只有20頓會下飯館,但我相信隨著他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進入飯館的頻次,即復購率,是會不斷增加的。
也就是說,在中國這樣一個大餐廳里,無論新增來客數,還是已進城的老客復購數,都有很大的增長機會。當然我們也看到,這些機會主要集中在下沉城市而非一線城市,以北京為例,消費者的復購已經很難再往上提升了,所以北上廣深餐飲內卷得很厲害,而在偏下沉市場地區有新增顧客就餐。
客單價會不會增長?也一定會漲。因為CPI每年都在增長,糧食、豬肉、蔬菜等原材料價格每年也微漲,餐廳客單價隨物價增長而增長也在情理之中。
那么,來客數增長一部分,客單價再增長一部分,我相信這家“餐廳”整體營業額可以實現7%-8%的增長,甚至可能更高。
因此得出第一個結論,未來20年中國餐飲行業的體量將無比巨大,有幾率達到20萬億,這算不算即將迎來黃金時代呢?當然算!
從連鎖化率方面來看,中餐產業的體量雖然很大,但是集中度卻很低,未來增長空間很大。集中度有多低呢?排第一名的百勝中國,以及排第三名的海底撈,加起來都占不到行業一半的份額。海底撈是國內最大的餐飲連鎖企業,市值約400億左右,都只能占全行業不到1%的份額,這說明餐飲行業的集中度非常低。
中國餐飲的連鎖化率會不會發生改變?參照美國、日本以及其他發達國家,它們的連鎖化率在50%左右,中國去年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連鎖化率突破20%,20%到50%之間還有30%的上漲空間。
當然,中國餐飲的品類很多,不太可能像美國那樣用很少的產品、很少的品牌就完成高度連鎖化,那么我們“打個折”,假設20年后中國餐飲連鎖化率達到上限35%,也就是說,20萬億的總市場規模里將35%會由連鎖企業提供,20萬億×35%=7萬億,那么很有可能20年后連鎖企業創造的營業額將達到7萬億。這7萬億可能由海底撈、百勝等繼續成長得來,也有可能來自于今天仍籍籍無名的品牌的發力。
屆時,這7萬億的市場將容納多少千店連鎖企業?我們再來推演一下,假設一個品牌有1000家店,每家店賣1萬,這個千店品牌全年就能賣35億左右。7萬億除以35億等于2000,也就是說,年營收35億規模的餐飲品牌在20年后約有2000家。
當然,以上只是簡單的計算,實際情況遠比這復雜得多。但基于這樣的邏輯推演,我相信,中餐產業化的黃金時代剛剛開始,而不是已經結束。
中國第一個民營企業餐飲企業掛牌至今已經40年了,我自己餐飲創業也有20-30年,親眼見證了餐飲業發展的大部分歷史。我判斷,過去三四十年的發展史只是中國餐飲的開篇章節,就像我們上菜一樣,這才剛上了一道涼菜。
中餐產業化現在才開始進入正軌。我觀察到“口罩三年”是個重要的分水嶺,這三年讓大部分餐飲企業重新審視行業應該有的樣子,同時也出清了一些浮躁、夸張的餐飲形式或品牌,奉行長期主義的餐飲人得到了回報。這三年里苦熬過來的餐企反而成長起來了,重拾了信心。這些優秀的企業家將推動餐飲業未來十年、二十年快速進入黃金時代。
基于以上判斷,近幾年我也開始做一些嘗試,比如我做信良記是基于餐飲產業的供應鏈,后面我又做個人IP為行業賦能,在賦能的同時我還會做一些投資,希望能夠助力優秀的餐飲企業,成就他們的夢想。
自創品牌的時機或許已經錯過了
如果我們堅信這樣的中餐產業化的黃金時代能夠到來,它有哪些機會和挑戰?我談談我的看法。
餐飲企業在謀求發展之前,得想清楚各自在大環境中的生態位,生態位共有四種。
第一,進攻者。
現在已經形成了很好的品牌力、組織力且還在不斷發展的好品牌,它們一定會是最大紅利的受益者。連鎖店的效率比個體單店高很多,尤其在剛需溫飽類快餐以及休閑類餐飲賽道上,因為這些賽道做的是效率的生意,必須提升獲客的效率、管理的效率、人才的效率、店鋪的效率等。
假如百勝、南城香、海底撈在你的餐廳三公里范圍內開一家店,它們有著更高的效率、更物美價廉、更有品牌力,那么它們就會慢慢攻城略地,蠶食這三公里范圍內1-2萬人一日三餐的生意。它們就是進攻者,它們也是未來中國最有機會的連鎖品牌模型,后面我會講這些企業有什么特質。
△圖片來源:南城香
第二,協助者。
我不看好純直營模式,尤其是品牌還希望在全國擴展。因為我就是做直營過來的,直營擴張之后邊際效率會下降,更好的模式是高質量的加盟,類似于米村拌飯的模式,最近海底撈也開放加盟了。
分享一些我看到的超級加盟商案例。比如海外有一些超級加盟商甚至還是上市公司,某個在中國做披薩餅的品牌在香港上市了,其實它就是一個超級加盟商。
中國也有很多成功的個體加盟商或者超級加盟商。在中國,加盟商群體會越來越成熟,從茶飲開始,慢慢進入到正餐、休閑正餐領域。有些加盟商可能不善于做品牌,也可能覺得做一個單店品牌很累,而他們有錢、有資源、有店鋪、有管理能力、在當地有很好的人脈關系,同時還懂加盟,所以他們選擇“抱大腿”,專門做超級加盟商。
創一個牌子做大做強在這個時代已經非常困難,說不定那個時機已經錯過了,如果你想做餐飲,說不定可以做超級加盟商、做合伙人,可能你會成為那個城市很多品牌的承接者,你也作為餐飲生態中的協助者分享紅利。
第三,留存者。
留存者是有獨到優勢的專注于小區域發展的企業,它們可能有自己很好的店鋪位置,有獨到的產品,不盲目擴張。未來還是會有一些客人會喜歡這類小而美、有獨到特點的、非連鎖化的品牌。但你必須做出獨到的價值,不能盲目擴張全國開店。
第四,出局者。
大部分餐飲創業者會成為出局者,其實餐飲就是附近三公里的生意,沒有新的增量出現的時候,就要面臨存量競爭。原來在三公里范圍內活得好的,可能一方面因為高手沒有來,另一方面是還有新客人一直在進入。現在新增量沒了,存量的客人只剩下兩三公里范圍內的人,不巧又來了一個“高手”,那么沒有極強護城河、產品能力和效率的餐廳就會被高手搶走至少一頓飯的生意。
我剛剛形容的就是今天內卷下很多企業的感受。也許未來還是會有1000萬個餐廳,但是從1000萬個老板減少到了只剩300萬個老板,這個過程中出局了很多老板。
我們每一個餐飲創業者都要去思考,在新的生態里你是要做堅定的進攻者,還是放棄獨立去“抱大腿”,還是你要建立自己獨特的價值,在某一片小區域里擁有核心競爭力,爭取留存下來。當然,你也可以什么都不做,但這樣大概率是會被出清淘汰的。
中餐產業化進程中將形成四個生態位,我們每一個創業者要在生態里去理解自己的定位,找準自己的定位,做好自己的位。不同的定位之間沒什么好壞之分,適合你自己的就好。只要覺得這個生態位你想要的,同時你也能實現,那么都有機會在餐飲里面掙一筆錢。
但是,在認知上不夠堅定的,對未來發展趨勢判斷不夠到位,亂做一通的,甚至用過去舊的思維方式繼續做新的餐飲形式創業的,這樣的人想掙錢挺難,尤其是從高線城市開始創業將越來越難,因為這些城市幾乎已經沒有新增消費者了。
現在到北京的大商場看看,頭部商場哪還有非品牌的機會?非品牌的結局就是當“炮灰”,長紅的都是不錯的品牌。這種情況可能十年后會到武漢,二十年后會到潛江甚至縣城,這是一種不可逆的經濟規律,是歷史的車輪滾滾。
高質量加盟是最簡單高效的商業模式
基于上述背景,未來最優的商業模式是什么?
我們的商業模式就三種,直營、加盟,以及中國人獨創的一種合伙式直營模式。我大概看了幾千個樣本,分析不同模式的效率,得出了一些結論。
對于模型簡單一點、用工量不太大的餐飲品類來說,最好的模式就是高質量的加盟,而對于模型稍微復雜一點的以及模型很復雜的中式正餐來說,最好的模式就是發動了員工積極性的合伙制,或者直營式的合伙模式。
我不太看好的模式是純直營全國擴張,純直營沒問題,但是純直營全國擴張會很難受,因為隨著邊際成本的增長,以及后臺效率不夠高,對員工的激勵不夠多,都有可能會讓純直營全國擴張越做越累。餐飲是關于人的生意,外部關系到無數顧客,內部關系到很多名員工,在發展的過程中不解決人心問題,很難長遠發展下去。
直營最大的問題就是激勵不了人性,幾萬名員工如果不能形成“我愿意干”的想法,只靠內部管理或者一些績效來推動,讓他們覺得“你必須干”,這個模式在企業處于餐飲發展紅利期的時候沒問題,但在當下這個年代很難了,因為沒有紅利期了。現在門店經營很難,如果你還要建立總部,還要想辦法解決供應鏈工廠的問題、信息化的問題,資本市場又不景氣,這意味著你要穿越很多“黑洞”。
所以,最簡單最高效的模式是高質量加盟,復雜一點是直營合伙,直營模式則更適合固守一方的餐企,但選擇直營后千萬別去做全國擴張。
三種模式選擇哪一種,背后的核心邏輯其實是對人性的理解。好的經營模式要能解決“我愿干”“我能干”“我敬畏”“我傳承”這幾個問題。只要有一種體系能夠把人性這四個維度解決了,大概都是好的商業模式或者組織模式。
連鎖餐飲是一門必須解決組織能力問題的生意,解決了組織問題,基本就解決了餐飲發展的問題。但問題是這個組織太有挑戰了,人多錢少事多,競爭激烈,所以最終贏了的好品牌不一定產品力很好,但基本都組織力極強。
想要打造極強的組織力,我們需要回到組織內的一個個個體欲望上,你想升官發財他也想,你想創業當老板他也想。如果我們脫離了人性,只關注自己的需求,是指揮不了千軍萬馬的。
我們以前對于加盟模式有所垢病,是因為市面上存在很多快招公司,讓大家的感受不太好。隨著茶飲和洋快餐推動了高質量加盟模式,我們現在有必要重新審視加盟這一模式。
問題在于我們如何做成高質量的加盟,而不是割韭菜。其實高質量加盟比直營還難,它是更難的直營,而不是說直營干不了了就放加盟,那你絕對做不出高質量加盟的。餐飲創業無外乎在這三個模式里面選一個,好像目前沒有第四個模式了。
好的創始人:有夢想、有思維、善于運用工具
商業模式確定了之后,企業家特質就成了第一位要素。或者從根本上來說,對于一家企業而言,企業家就是第一位的。什么事都是事在人為,餐飲也一樣。
優秀創始人的特質是很稀缺的,能夠把這么一個基層的生意做到上千萬、幾十億規模,這對人的整體要求是非常高的。
什么是好的創始人?我有一套看人的方法,基本看“上中下”。
創始人首先往上看,得有夢想、能折騰、想干大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而不息,你先別管他是不是吹牛和忽悠,反正他有大夢想。如果這個點在創始人身上都沒有,大概率他很難做很大的事情,因為他想都不敢想。
僅有夢想行嗎?餐飲是一門關于人的生意,最接近人性,離心最近的生意就是吃。你只有夢想還不行,如果你是個完全自私自利的人,你是做不了生意的。
所以,創始人在下要有同理心和共情力。他要能共情普通消費者,不能自己做了老板,就不知道吃18塊錢拉面的人心態了,他不能自己住上高樓,就不去思考只掙3000塊錢員工的狀態了,他必須得有極強的共情力和同理心,才能做出好的產品、好的模型、好的制度,他才不至于自己掙了點小錢就飄了,就離顧客和員工遠了。
餐飲不是高科技,是每天每人貢獻出來的生意,你只要里離你的員工和顧客遠了,你理解不了他們了,對不起,消費者離開你的成本很低,就是拐個彎兒多走5米去隔壁餐廳。很多優秀餐飲企業家都是共情力和同理心非常好的企業家。
中間一層維度叫思維有邏輯、做事用工具。我先說邏輯性,餐飲的邏輯挺復雜的,尤其做連鎖,它需要搭建全面的系統,如果一個老板想也想不清楚,說也說不明白,大概率很難把一個復雜連鎖做好,所以我說邏輯性很重要。
△圖片來源:Midjourney
餐飲創始人絕對不要摸著石頭過河。餐飲界有那么多成功者,為什么要耗費自己寶貴的生命,從頭摸索設計、設備、分配怎么搞定?應該用工具人幫我們解決問題,比如成功的企業家、成功的職業經理人、好的供應鏈企業……你為什么不去找這些“工具”來幫你?如果凡事只想靠自己解決,那你只能做一個很小的生意。
好的企業家一定是善于用工具的,尤其善于用“工具人”,他總是能鏈接到很高效的工具人幫他解決一些問題,他知道只要花錢能解決的都不是大事兒。
以上關于底層、中層、頂層的理論,是我對優秀創始人的理解。別人問我會投資一家什么樣企業,投資什么樣的創始人,我就看這三點,哪怕現在這位創始人只有兩家店,我都覺得他有機會做到1000家店。
連鎖企業的五個成長階段
連鎖餐企的發展一定會經歷不同的階段,我總結出了5個階段:極致的單店-萬能的老板-系統的組織-值錢的公司-不老的神通。我經歷了前四個,還沒有經歷不老的神通。
極致的單店很常見,年掙個三五百萬的單店在每個城市都持續涌現。極致單店體現的是老板的創業能力以及餐廳的產品力,這種能力甚至有時候是老天爺賞飯吃,別人教不會的。
有了這個能力之后,如果餐飲老板本身再有稍微有點江湖氣,舍得給合伙人和員工分點錢,大概率能夠成為萬能的老板,開出10個、20個店,甚至放加盟開出一兩百個店都沒有問題。中國絕大多數餐企都只能達到萬能的老板階段。
第三關考驗的是餐企的系統組織,我過往30年里沒有見到太多的企業突破到第三關。因為從萬能的老板實現進階,需要建立一套系統,靠組織去推動餐飲管理,這件事情非常難。海底撈、西貝等有限的企業突破了第三關,但大部分企業還是老板帶著幾個非常能干的下屬在做,而不是迭代到系統來推動管理。
沒有實現系統的組織,企業就不可能值錢,因為這種企業離不開老板,投資人看重的是一家企業的整體發展前景,而不是老板個人的價值。那些已經建立起系統組織的企業,老板所起的作用已經不那么明顯,比如海底撈張總可以休息,肯德基則更不用說,你都不知道它的老總是誰。
△圖片來源:Midjourney
至于最后一關“不老的神通”,餐飲是有周期的,10年一個消費代際,今天的顧客10年后老了,不吃火鍋了,新的消費者認為你很low怎么辦?1000個店一起翻新迭代怎么辦?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課題。所以不老的神通,這是連鎖企業未來發展的第五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能掙點錢,第二個階段能掙更多錢,但是想突破第三個階段,你真的得有科學方法顛覆變革。如果不進行顛覆變革,大部分企業是不可能走到第四個階段的,最終可能只成為一個周期性的產物,5年以后企業開始走下坡路,10年以后可能發展勢頭就很弱了。
以上就是我對于中餐產業化未來20年的思考,這些思考也指導我自己的發展,指導我自己的投資,指導我自己對于項目的判斷,現在拿出來給大家共享。能夠在當下的時代還有機會投身到這么大的、還沒有產業化的行業,全球也就是咱們這邊風景獨好了,謝謝!
熱門文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寫評論
0 條評論